您的位置:首页 > > 实小概览 > 课题研究
来自生活,回到生活
  作者:杨绪松 来自:实验小学 点击:56 时间:2005-6-21
 

多媒体网络作文段结

杨绪松

前言:

多年来的作文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和家长。由于受考试的影响,学生的习作许多是按书本上的要求,教师的具体指导完成的。为了能得高分,教师千方百计地传授作文秘技,根本不顾及学生有没有素材,有没有感受,只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自由的 空间,所以造成了作文内容单调,写作格式的刻板,作文要求的成人化、文学化,使学生对习作失去应该有的兴趣。传统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文教学急需重新定位——而多媒体网络教育恰恰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使我们的教学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深刻的变革。我们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1、师生双方角色任务的转变。

开始进行网络作文实验教师仍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仍以教师的意原为转移,不顾及学生的认知实际,一厢情愿地选择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育资源,而效果适得其反。例如在第一次设计网络作文课时,几位参加实验的教师根据执教老师指定的教学内容——《看卢沟桥的故事》,讨论设计的教学方案就以失败告终:教师准备的资源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拟定的习作任务多数同学没采用,而自行拟定了符合自己的题目,而学生需要的资源又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习作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这次沉痛教训,课题目组的教师反省到自己的失误本质在于教师本身的定位错了,应该转变思想重新定位——教师已由讲授者转变成作文软件的编制者、组织者、导航者,主要任务应该先是测定学生的认知情况,把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汇总,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任务,帮助设计出习作的网络作文环境。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服务意识,而非尊严的传授式。

学生角色的转变也并非易事。在新的网络作文环境下,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必须贯穿全过程,从确定选题,问题设计,资源范围,到自行选题、选材、构想、成文,甚至到评改都必须有自主意识,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潮,应该积极参与,问自己所思,写自己所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习作呈现个性化、人性化。

2、习作内容的变革带来的思考

网络作文内容一改常态,眼花瞭乱的材料往往让学生一时不知所措。以往是愁无下锅,而现在多不知如何做饭。新环境下的新问题告诉师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习作内容如何才是真实的?是否是数量越多越好?是否就不要自己的东西啦?……关于习作内容的评价问题一直缭绕在师生心头。

应该说真实是习作的灵魂,那么这种网络环境来的东西应该如何评价呢?课题组成员在备课时认为这是一个阶段,也是个方法。因为学生面对如此丰盛的晚餐而不去利用反而不正常,只是初期阶段如果框子太多,孩子们就更会手足无措,反而不出东西。另外这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引用(利用)的真实,把以往无法找到的证据罗列出来证明一种观点,揭示一种不良现象有何不可?!当然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文不对题的乱抄,应该引导孩子们如何正确面对这来势如潮的资料才是最关键,这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幻想一搞网络作文学生们各个都成了大评论家,大幻想家等。

通过几轮习作训练问及学生:网络习作与平时习作有何异同?多半回答:内容不一样,因为平时的习作多来自生活,而网络作文内容出自网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一方面我们在设定网络习作命题时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参与,没顾及到他们的感受,所以造成任务学生生活脱节。另一方面,在强调引导学生网络习作的目标和平时习作一样,也是来自生活,回到生活,只不过内容发生了点变化——必须由生活感而发,又来感化生活,从而提高生活、净化生活。

技术研究成果:

1、网络作文拓宽了学生视野。

网络作文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角度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习作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利于习作材料的充实。

2、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形成了多变的作文形式。

网络俄文实验丰富的习作资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从命题到内容,从形式的设计到文章题材的选择都体现了自主性,一改平常习作的单一要求。

3、如何认识网络作文的的问题。

网络习作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如认识网络习作的的问题是习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习作中得多;而则指自己的见解感受少——所对在评价中应侧重见解与感受,以便更好地引导如何运用网络材料,体现出网络习作仍与平时习作一样,应该是来自生活,再回到生活——这才更能达到习作即是我手写我心。

  总之,通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师生都收益匪益。虽然成历与教训并存,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实验的热情。我们坚信实践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实践将没有任何发言权——网络习作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 相关连接
  • 渭城送别(课题教案)
  • 网络环境如何使学生慧眼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