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教师天地 > 学科教案
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孟凡升 来自:实小 点击:130 时间:2005-6-22
 

小学中年级学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案例

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谈《生活中的水》教学

 

菏泽市单县实验小学  孟凡升

 

一、背景

2003年开始,我校进行了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 教科书的试用教学,并承担了省“十五”重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为推动研究实验的开展,用好实验教科书,学校于2004年春季组织了一次实验用书总结和课堂观摩教学活动,由于我参与了实验研究,教务处决定让我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活动”主题下的“节约用水——生活中的水”活动进行教学。根据该学科的教学设计特点,本着整体设计、分项活动、注重实践探究的思想,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珍惜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水的广泛用途,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体验水源危

机,懂得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水资源广泛用途与紧缺,培

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尝试有意识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一)课前准备,尝试体验,调查搜集材料

(二)情景引导,师生交流,认识水的用途广泛

(三)探究交流,发现问题 ,用水量大,“水危机”四伏

(四)引导实践,出谋划策

二、描述

(一)课前准备,尝试体验,调查搜集材料

实践是《品德与社会》课开展的基础,课前我开展了"我是小小调查员"活动: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体验与记录。第一组“ 生活中水的广泛用途” ;第二,“生活中巨大的用水量” ;第三,“紧缺的水资源” 。在距上课的前一周,四个小组分别在老师和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利用日常课余时间及周末进行了调查、资料查阅及“水危机” 体验活动。四个小组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小组:自己家庭中每天用水量的调查与计算,根据调查表提示计算出自己家一周、一月、一年的用水量 ; 

第二小组:搜集国内外用水紧缺的事例,做好整理,可以上网、查阅图书、报刊等;

第三小组:利用调查对比,从20年前与现在家乡的坑堂积水量、浇地抽水情况等方面认识正在减少的可利用的水资源;

第四小组:利用一天的时间,进行“水危机”真体验:每人准备一瓶600毫升的水,一天内只能用这些水做饮用、洗手水,体验后写下感受。

全体同学:调查水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可以询问、观察、查资料、记录;

    学生领到各自的任务后积极性较高,但是我的心还悬在半空中,各小组的同学到底能把任务完成的如何,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在上课的前一天对各小组的调查、搜集、体验、记录、整理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继续坚持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利用课题研究中的活动进展争星登记表对个小组进行了鼓励。

(二)情景引导,师生交流,认识水的用途广泛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美妙、动感的画面(一滴水倏地落入蔚蓝色的水面,激起了圈圈涟漪),动与静的结合,诗一般的画面,再加上老师的画外音的引导,立刻把学生引入了对水的思索,我紧扣活动主题积极进行发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因为学生课前已做了调查了解,再加上生活的经验,学生兴致大增

我立刻组织小组交流,继而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发言,水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用途之广泛及巨大作用不言而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学生的大胆表现给我带来了无比的信心,接下来的课堂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与回味。

(三)、探究交流,发现问题 ,用水量大,“水危机”四伏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大家围绕"生活重的中的水"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体验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各小组表现的非常积极。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相信大家都是满载而归,怎么样,今天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第一小组汇报:代表汇报小组内每个同学家庭一周、一月、一年的用水量。

师: 每个家庭每年大约用100立方水,我们学校按在校生4000人计算,4000各家庭一年要用去多少立方水?

生:40万立方水

师:全国所有的家庭加在一起,全世界的家庭呢?再加上用水的厂矿、企业、学校……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用水量之大显而易见。

第二小组汇报: 汇报了搜集到的水资源紧缺的事例,并展示了一些图片。虽然有些同学搜集的资料并不典型,但是缺水的概念已经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第三小组汇报: 我们组调查的是20年前与现在家乡的坑堂积水量、浇地抽水情况等 ,通过调查发现29年前家乡坑堂内的存水比现在多,遇到旱季,抽水浇地时,有时从井里抽不出水,有时抽水的速度很慢,说明我们可利用的水资源正在减少。

这时候,一名学生举起了手说,“我爸爸说,我们老家小河里的水比他小时候多多了,你怎么解释?”一个问题激起了涟漪,我的心砰的跳了一下,我想顺顺当当的上下来这堂课呀!赶忙调整思路,还没等我开口,第三组的一位同学反问道,“你知道你们老家小河里水多的原因吗?我的老家离那条河不远,爸爸说,是为了灌溉庄稼专门从黄河引过来的水。” 问题倒成了点缀,此时的争论着实为课堂增色许多。

第四小组汇报: 小组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

生:那一天我都没舍得洗脸,午饭前洗手就差点把水用完了,没有水真难过。

生:那天真难熬,我真想喝几瓶饮料。

生:我一直小心这用水,到下午放学回到家,还剩了一点,喝光了还是不解渴,水是我们的生命。

生:缺水的滋味真不好受,我们一定要珍惜用水,节约用水。

此时我做了一个点拨,提出了三个问题:1、从刚才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2、“假如现在水荒真的来了,你能有什么办法?” 3、“见到不节约用水的人和事,你会怎么做?”让小组展开讨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要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四)引导实践,出谋划策

汇报到了尾声,问题已经明晰,怎样提醒自己和他人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已是重要问题?此时组织小组分别讨论,探究方法已顺理成章。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了不少办法,可分为两类:(1)宣传节约用水,如写倡议书、作广告、绘画;(2)研究节约用水的办法、用具等;方法不错,重在实施,我立即组织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小组合作,进行了下面的活动:1、各个小组写倡议书、绘画、写广告词等;2、展示创作,说广告词。

(五)总结。学生的广告词就是很好的结束语。为激励进步,我又组织了对各小组的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及老师参与的办法,分别为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的小组加星),鼓励学生把倡议书送交有关部门或个人,努力学习科技知识,进行节水的发明创造。

三、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主要途径。这与目标教学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谋而合。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也倍受教师们的青睐。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简单分组、尖子生操纵整组实验来替代合作探究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水的广泛用途、水资源紧缺及正在减少的现状,体验水源危机,懂得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水资源广泛用途与紧缺,培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尝试有意识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紧缺是难点,为解决这一关键,教师则在课前积极准备,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各小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但这还不能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体验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

“生活中的水”这一活动,是“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单元以学生的。在设计之中我更强调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力求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在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重于通过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活动进行启发引导,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亲身实践、积极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更好地、历史地、现实地了解认识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力求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上述教学情景中,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探究、实践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引导实践是探究成果的巩固,评价体验是探究活动的继往开来。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个角色,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课堂中第二小组搜集的资料并不丰富,但他们实践了,也懂得了如何去实践、探索,要分析其原因,注重活动过程。我相信,长期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学会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式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使得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促进主体更好地发展。

四、反思

  《生活中的水》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原本设想关于“水资源紧缺”这个大人关心的问题,小孩能有多大兴趣?看看课本,我很困惑,几幅画,三五句填空式的提问就解决了吗?不行,这样教教材,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无限宽广的生活当中,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用多样化的资料搜集途径去认识问题,用心去思考去学习,于是他们不用教师教就能发现问题了,那好奇心、刨根问底的认真劲儿,真使我感动。虽然要花很多课余时间和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但能深深地去感悟新课程,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丰富多彩又真实的体验,也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广阔的开放性空间。

这堂课实际上是学生们进行讨论性的一次集体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二个方面有提高:一是收集知识、信息、资料的能力方面。他们或实地考察,或向亲属与行家咨询、访问,或进行体验性活动,从而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这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的一个表现。二是合作学习的能力方面。他们结合成一个个小组,全组围绕一个任务讨论。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去思考。这种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方面。

 

作者简介:

孟凡升,单县实验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为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社会教学研究会会员,《学习报》特约记者,单县教研室小学常识兼职教研员,曾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电化教学能手、菏泽市小学学科带头人 。

本人现主要从事教学及教育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能始终遵循“学生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发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进行了《潜在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获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所研究的《班级争星达标创优方案》目前在全校还在应用。现正参与学校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运用多媒体网络促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实验》、《小学社会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并获得省科研中期成果一等奖。现正主持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研究 ,曾多次承担省、市、县、校级公开课、研讨课的教学任务,有多篇论文、综述在报刊上发表或在评比中获奖。

 

 作者单位:菏泽市单县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30-4692265 手机: 1385302918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相关连接
  •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教案
  • 只要妈妈露笑脸教案
  • 《我为班级争荣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