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葛洪波 工作单位:单县实验小学
邮编:274300 电话号码 : 13105409787
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比较多的,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许多学校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在全校开展,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课堂教学,不利于“有效”的心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拘泥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一节、两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曾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小学生的心理则是含苞未放的花蕾,它更幼嫩,更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呵护。一些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这样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生、成人教育比起来更复杂,实施起来难度更大。”这是因为:一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很难用准确的词汇来表情达意,仅靠课堂简单的教学形式很难把握其心态。二是小学生已具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处事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成人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素质来说,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一位老师说:“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咨询室、班级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他们很难敞开心扉,笔谈是学生最喜欢的咨询形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学生心理的闭锁性、敏感性和复杂性,需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或板书的对称与美观,而应重在学生的感悟与体会。课堂形式要新颖多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是讨论、辩论、展示会,也可以是小品、生活片断的表演,还可以是课外各种各样的活动。
二、太强的课程意识,不利于“健康”的心育
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么像上语文课一样,倾向于心理学概念的记忆与背诵;要么像上思想教育课一样,进行枯燥的说教与灌输。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不“健康”,甚至导致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心理危机的出现。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8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别于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课的教育,也不同于团、队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我们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调整学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我们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着心理知识的普及,但它与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跳出“课程”概念的束缚,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知识,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重在健康教育,而不在知识教学;重在心理活动教学,而不在学科课堂教学。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不应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并逐步建立适合学校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局限于传统课堂秩序,不利于营造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老师若板着面孔,学生噤若寒蝉,虽然课堂秩序“不错”,但对于学生来说,哪还谈得上心理的放松.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妨放下架子,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尽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全体学生的心理就得到一次放松、一次调节、一次提高。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交给班主任,不利于“科学”的心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小学其他科目的教学难度都大。国外对心理工作者有很严格的条件规定: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应持有上岗证等,也就是说,必须接受过专业训练。从目前来看,我国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由班主任来承担。许多班主任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再加上被平时琐碎而繁重的其他工作所牵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除了班主任、各科教师加入到教育的兼职队伍外,各校还应培养1~2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应熟悉和了解各个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形成专职和兼职的工作队伍,他们在工作上可互相配合,在教育效果上又可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得到保证。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点,以趣味性、活动性为基本特色。
那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专栏,组织讨论座谈等形式,向中高年级学生介绍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意义,内容途径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等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准备。
二、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必须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清除一切妨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其中,包括端正校长和教师的办学思想,改进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协调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校风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卫生。
1.要合理安排时间与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2.要加强学习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要改革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效率。
4.要使用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有益的爱好
当今小学生,有些人精力旺盛而责任心不强。有些人对学习缺乏兴趣,多余的精力就转移到歪门邪道上去,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变过来,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善于掌握其不良情绪的成因,有理有节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纳闷和困惑,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不良的情绪。比如,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向老师、同学或亲人倾吐心中的苦水,自然流露心中的烦恼.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排解的方法,引导其将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去和大事上来。如我班上学生吴雯雯,由于父母违法,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她整日闷闷不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总觉得低人一等,一下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是我叫她的好朋友找她谈心,教师再进行开导,并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使她打消了顾虑,又积极快乐地投身于学习和活动中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必须提供适应的机遇、创造合适的条件,以便给予适当的宣泄形式。例如,用写信写日记等形式,把烦恼和委屈转移到纸上,其实,最好是将其恶劣的情绪宣泄到有益的文体科技活动或有益的社会活动上去。
四、驱除心理不平衡,找准自己的位置
时下,在些家长找不准自己子女的位置,不切实际地对自己的子女提出种种过高要求,雪上加霜,使造成这些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强乐观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进取心和积极主动性,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他说:“学不学,反正都进不了好中学学习成绩也赶不上其他同学。”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以玩为主。这种错误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心理状态,人为地加剧心理健康的危害。如果不加引导,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针对这状况,我首先找其谈心,树立信心,鼓励、帮助他克服不良的心理,经过一段时问的循循善诱,该同学已改掉了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
五、改变消极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态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悲观的心理倾向,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的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应对他们充满爱心和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遵循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使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在学习上或兴趣爱好中令人满意的一面,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教师应抓住教育的良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不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由于教育不当增加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如采取“暴君式”的教育,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警察式”教育,导致学生与教师“隔阂”,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一些不良的心理产生,这些,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克服的“精神虐待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