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教师天地 > 教海拾贝
开发创新潜能 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未知 来自:实小 点击:97 时间:2005-9-13

 

 

 

 

教育科研早已证明:学生主体内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及早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为此,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讲得很明确:“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并不是让学生马上就创造出一个什么“首创”的、“新颖”的成果贡献给人类社会,更不是要求他们马上成为一名创造者、发明家,而是为了学生更好持续地发展打好基础。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近年来,广大数学教师积极探索,已经创造出一些新鲜的经验,如鼓励质疑、鼓励猜想、鼓励批判思维、设计开发题等等。但是,笔者更感觉到:创新潜能,就在课堂上一个个不经意的环节中,就融于平时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放在心上,要善于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闪光点,并热情给予鼓励――这,是创新性思维得以萌发的温床。

一、“旧”中出“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并能大胆地突破各种已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主要涉及的并非是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即使是典型的“传统问题”也可被用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反对过分的规范,注重思想的开放性,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路径差”,彻底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其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再创造”。

案例一。“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大月有31天,而一天有24时,请每一个同学猜猜,一个大月有多少时?并说一说怎样猜测的?

每个学生都开始猜测,猜测的结果在600到900不等。

师:如果能计算出24×31,就可以知道自己猜测的数是接近正确答案,还是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我们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每一个同学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3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24+24+···+24(31个24)31+31+···+31(24个31)24×30+2424×10×3+2431×4×631×30-31×631×20+31×431×3×8用竖式算(略)

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类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可是,这种家常便饭如何让学生吃好,吃得有营养,却很少有教师在意。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因循传统的从复习旧知入手、就例题讲算理的教法,而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产生数学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问题解决的体验,会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显然,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有利于学生萌发标新立异的创新灵动。如果教师都能象上面的教学,让学生把这些“家常便饭”吃好――在其中加进适量的“钙”(注意开发创新潜能),学生的持续发展一定能积蓄更大的后劲。

二、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德林夫和伊斯莱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学生所具有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前就已形成的“素朴观念”,还是在各种情景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非标准观念”,都是他们依据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从而就不应简单地被看成纯粹的“错误观念”,它们构成了与“标准观念”相“平行”的另一类“替代观念”。“替代观念”的提出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提倡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应当努力发掘学生错误中所蕴涵的合理成分和创新因素,恰当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使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案例二。

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在得到 ÷2= (米)后,为了凸现算法一的局限性,我板书下面的算式: ÷2=?“这道题谁会做?”大部分学生表示困难。我正准备按照预定的程序往下进行。突然,小杨急切地举起了手,我只好把时间让给他。

小杨来到前面,板书: ÷2=

从计算过程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与众不同的想法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于是,我鼓励小杨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

小杨:“因为5不能被2整除,我想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变成 除以2。”说到这儿,小杨迟疑了一会:“老师,这里丢掉了除以2。”

我微笑着示意小杨修改计算过程。

全班学生用掌声接纳了小杨富有创新价值的算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发生错误时(尤其是在打断教师预设的教学程序时),教师如果大喝一声,迎头一棒,学生创新的潜能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封杀。正因为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微笑,才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天地,实现激发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我想:学生只要是真正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说出答案来,在同等水平同学中相比较,与众不同,新颖、独到,就可认为是他们的创造。

三、跳出自我教数学。

经过长期的工作,我们教师大多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自以为是的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的框框,成了束缚学生创新潜能迸发的一道道门槛,桎梏着学生的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善于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教数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还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5

案例三。                                                                                        

在长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题:         10      

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5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5×10+5×5+10×5)×2、         

5×5×2+5×10×2+10×5×2、10×5×4+5×5×2三种方法,正当我要转入下一个环节时,小郑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5×5×10。”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仔细看看题目要求,要我们求什么?”

“我没有看错!我算的就是长方体表面积。”小郑理直气壮。

错了还不知道,看他能说出什么道理!我忍住火,问道:“能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

“我是把侧面积转化为底面积来思考的。一个侧面积是10×5,可以看成两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下两个底面,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就是5×5×10。”

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

我在为小郑同学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而感叹的同时,更为自己不相信学生创新潜能的心态而感到愧疚,为自己的主观武断、压抑学生的创新活动而感到不安。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深深体会到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耐心倾听,积极肯定,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我也深深领悟到: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应该灵活运用“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释放个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学生的创新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纷呈。

教育在今天,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新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新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是当代教师特有的历史使命。而这又必须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为前提,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著:《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 相关连接
  •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时月娥
  • 我会努力的
  • 徐州听课心得 --刘玉环
  • 有效教学听课体会--郭卫民
  • “有效教学”活动有感--韩国忠